在提高钠离子混合电容器(SIHC)的超低温(低于−30°C)性能中,将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与超级电容器的高输出功率和长寿命相结合,对电子器件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然而,它们的低温性能,特别是快速充电能力,受到难以脱溶和缓慢通过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以及电极内缓慢扩散的阻碍。近日,复旦大学宋云、陈敏、上海理工大学郑时有开发了一种“单溶质-单溶剂”电解质,并构建了通孔空心碳球(TH-HCS)。
本文要点:
1)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弱溶剂化结构和高离子电导率促进了低温下Na+的传输,高氟化SEI促进了Na+的迁移,通孔中空结构缓解了钠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确保了快速的动力学和结构稳定性。
2) 使用这种电解质的TH-HCS在1.0 A g−1和−40°C下进行11000次循环后,表现出87.5 mAh g−1的高比容量。通过与活性炭相结合,组装后的SIHC在25°C和−40°C下分别具有106.1和52.0 Wh kg−1的能量密度,远远超过了商业储能系统在低温下的性能。
Jiafeng Ruan et.al Enhancing the Whole Migration Kinetics of Na+ in the Anode Side for Advanced Ultralow Temperature Sodium-Ion Hybrid Capacitor Adv. Energy Mater. 2023
DOI:10.1002/aenm.202301509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3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