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惊人的功率转换效率而备受关注,但其进一步发展仍受到其整体性能的阻碍,尤其是长期稳定性、大面积制造和稳定的模块效率。本质上来说,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软组分和离子电子性质通常都伴随着大量阴离子空位缺陷,这些缺陷充当复合中心,因而降低光伏效率和运行稳定性。近日,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Kui Zhao等人开发了一种“一石二鸟”策略,其中通过使用单一脒基配体,即3-脒吡啶,用于制备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有望应用于大规模制造。
文章要点:
1) 该研究提出的策略,在结晶过程中可以原位实现阴离子固定和相关的欠配位Pb钝化,以克服上述挑战,所得器件获得了高达25.3%的功率转换效率,并显著提高了稳定性;
2) 此外,没有封装的器件在真空暴露5000 h之后保持了92%的初始效率,封装的器件在>500小时后仍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5%,在环境中连续光照射下以最大功率进行工作。
参考资料:
Yang, T., Gao, L., Lu, J. et al. One-stone-for-two-birds strategy to attain beyond 25%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 Commun 14, 839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6229-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6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