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在体内的生物分布会影响纳米颗粒给药系统的作用效果。对荧光标记的可膨胀型纳米颗粒(eNPs)的研究表明,eNPs能够通过基于材料的靶向策略表现出对肿瘤的高特异性。然而,荧光标记技术在本质上主要是定性的,定量评价生物分布的金标准则需要通过放射性标记。有鉴于此,波士顿大学Aaron H. Colby合成了14C标记的eNPs,并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定量评了估这些颗粒在腹腔间皮瘤小鼠模型中的生物分布。
本文要点:
(1)结果表明,eNPs对肿瘤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其在注射后的1 - 2周对肿瘤组织的总递送效率为注射剂量的30%,这与先前的临床前疗效的报道一致。研究发现,给药途径对于eNPs的材料基的靶向策略而言至关重要。腹腔给药能够实现肿瘤内富集;相反,静脉给药则会导致其通过网状内皮系统被快速清除以产生较低的肿瘤积累效果。
(2)与过去十年内报道的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eNP s的30%的肿瘤递送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系统的0.7%的中位递送效率。综上所述,这些研究为靶向腹腔内肿瘤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并能够进一步推动非静脉注射途径策略的发展,以加速纳米颗粒疗法向临床的转化。
Aaron H. Colby. et al. Radiolabeled Biodistribution of Expansile Nanoparticles: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Results in Tumor Specific Accumulation. ACS Nano. 2023
DOI: 10.1021/acsnano.2c0845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8451